爱体育,爱体育官网,爱体育APP,爱体育APP下载,爱体育下载,爱体育网页版,爱体育电竞,爱体育百家乐,爱体育百家乐,爱体育真人,CBA直播,CBA最新排名,NBA,NBA排名,NBA联赛,NBA直播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我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,耕地保护步入系统推进、提质增效阶段。2015年,习在《关于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〉的说明》中指出,“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,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,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,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、稳定农民收入、减轻财政压力”。制度化探索纳入耕地综合治理体系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通过轮作、休耕、退耕、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,对地下水漏斗区、重金属污染区、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”,对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作出部署。此后,《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》《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(2016—2030年)》相继出台,加强政策引导,推动耕地休养生息,采取“养、退、休、轮、控”综合措施,形成耕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,休耕制度走向系统化、精准化,耕地治理从片面追求产出向“用养结合、永续利用”转变。
针对生态脆弱、土壤退化、水土流失严重等地区,推行生态恢复型休耕。主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草本植物种植修复耕地,形成沙蚀风蚀防控式、水土流失治理式等模式。例如,云南省砚山县在首次实施休耕的3年间,土壤有机质、全氮、速效钾等营养元素养分含量持续上升,有效减轻耕地利用强度。该县平远镇木瓜铺村、蒲草村休耕地块与传统种植玉米相比,每公顷平均减少化肥、农药、农膜等投入品870公斤,减少成本约2400元。宣威市宝山镇以试点为契机,引进优质黑大豆种植,较普通大豆高1.5元/公斤,亩均增收约242元。石林彝族自治县小密枝村通过种植光叶紫花苕子并翻压还田,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,且休耕地块耕作时间较传统玉米种植减少55天。再如,贵州省休耕试点区域重点在坡度15度以上、25度以下的石漠化地区,通过实施休耕与配套的绿色耕作措施,土壤养分主要性状指标呈正向变化,容重平均含量下降,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,2022年石漠化面积较2016年下降约37%。
在重金属污染区,主要实行污染修复型休耕。采用修复性植物种植和土壤修复技术对受污染耕地实施治理,形成重金属污染去污式、放射物污染隔离式等模式。以湖南长株潭地区为例,对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采取“生物移除”方式,通过种植高粱、桑树等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作物,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。治理后试点区稻米镉含量达标率超90%,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下降20%以上。比如,湘潭市姜畲镇、株洲市虎踞镇重金属污染区在休耕基础上结合施用石灰、深翻耕作与种植绿肥(紫云英、肥田萝卜等),土壤pH值由5.5升至5.88,有效态镉含量下降20%至30%;湘潭市鹤岭镇重金属污染区实行季节性休耕,通过桑树、果树等经济作物轮作改良土壤,锰含量明显下降,附近水源锰含量也低于国家标准0.1mg/L。
选择干旱缺水、土壤沙化、盐渍化严重的地区推广地力提升型休耕,形成土壤酸化修复式、土壤盐碱化治理式等模式。例如,甘肃省大力调整作物结构,推动粮食作物向绿肥作物转化,试点以来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提升,钙离子、硫酸根等水溶性离子含量减少。会宁县种植绿肥作物还田、深翻晒垡后,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提高,其中毛笤子、箭舌豌豆增加较为明显,相较试点前,土壤容重降低2.1%,有效磷含量增长约1.4%。环县创新“增施有机肥—深耕—种植绿肥—杀青还田—旋耕保墒—翌年深耕再种植绿肥”休耕模式,土壤理化指标显著提升和改善。再如,江苏省率先开展省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,在稻麦两熟种植地区实行小麦一季休耕,每年每亩耕地平均减施纯氮15千克、磷钾肥10千克、农药200克,减少化学品投入50%左右。针对丘陵岗地等土壤地力贫瘠化地区、沿海滩涂等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,推广稻肥、稻油轮作模式,实施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%左右,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。
针对典型地下水超采区、高强度灌溉农业主导区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,以节水保水型休耕为主。采取“雨养休耕”或适应性作物种植,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,促进水资源自然恢复,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调控式、寒地井灌稻区节水保水式等模式。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,通过地表水冬灌实施冬小麦休耕,配合绿肥种植,形成干旱缺水区节水压粮式休耕模式,该流域10万亩冬小麦耕地启动休耕试点,三年累计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.5亿立方米。同时,在果麦套种区休耕小麦,探索以果树漫灌改沟灌为主的栽培模式,灌水量减少近40%。河北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,地下水长期超采,形成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。该省对冬小麦实行休耕,在春夏季节种植玉米、杂粮和杂豆等作物,通过“一季雨养、一季休耕”减少地下水开采,试点区域土壤容重、有机质、酸碱度等指标基本稳定,年均减少灌水3.6次,亩均节水180立方米,化肥施用量(折纯)亩均减少约29公斤,后茬作物玉米年均增产约3.5%。
为应对耕地资源过度利用、生态退化与农业转型压力的挑战,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休耕模式。各国休耕实践反映了本国基本制度的特质,例如,美国“土地保护储备项目”凸显市场化特征,强调休耕制度的灵活性与契约履行的规范性;日本“水田休耕计划”以调控稻米产业结构为核心,强调行政主导与农业精细管理并重;欧盟“共同农业政策”强调强制性生态义务与激励性绿色支付相结合;澳大利亚、加拿大聚焦生态敏感区保护,强调生态友好型休耕的可持续农业实践;等等。实践证明,休耕是对传统耕地超负荷利用模式的积极转型,是耕地保护理念由“机械保护”转向“生命体养护”的切实路径,各国普遍遵循“减压—修复—提升”的耕地利用逻辑,体现政府主导、生态导向和制度支持的共识。
多样化补偿调动农户积极性。为保障休耕高效实施,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和经济能力,对休耕农户给予必要的补偿。整体来看,包括以下几种方式:一是财政补贴,弥补因休耕造成的直接产出损失;二是生态绩效奖励,按绿肥种植、植被恢复等成效发放奖励;三是技术援助与激励,用于支持生态农业转型和后续土地管护。美国签订长期休耕合同的农户除年租金外,还可获得50%的生态恢复(如植树造林、湿地恢复等)成本补助,如果休耕农户在合同期内擅自复耕或未履行承诺义务,政府将终止其补贴资格,要求退还已发放的补偿金,并视情节支付违约金。英国为退出耕作的农户提供终身养老金,或每年不超过125英镑/公顷的长期补贴。加拿大一次性给予永久性休耕农户最高6.4万加元补贴。澳大利亚通过提供农机10%购置补贴、免耕播种机50%修改费等方式,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。